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原文链接https://www.most.gov.cn/dfkj/bj/zxdt/202401/t20240111_189323.html
2023年12月24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召开“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周年座谈会”。副市长于英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主持座谈会,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于海蛟、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李红娜、市科委原副主任裔幼静等科技新星计划发起者和工作者代表、科技新星计划依托单位负责同志和历年科技新星入选者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座谈。
于英杰代表市政府向科技新星计划的发起者、入选者以及从事科技新星计划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他充分肯定了科技新星计划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近年来通过服务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高精尖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以青年人才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为中坚、以两院院士和战略科学家等杰出人才为引领的科技人才梯队结构得到逐步优化。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他要求,一是要继续深入实施好科技新星计划,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服务好北京地区青年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新星计划能级不断提升;二是要充分认识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最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条件,充分调动和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支持他们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聚焦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所面临的亟需解决问题,各部门要联动起来合力培养、大胆使用、服务保障好青年人才,以首善情怀聚世界之才,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做好人才保障。
张继红表示,要继续发现、培养、用好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全力培育服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一是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发挥关键作用,激发青年人才的使命感;二是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支持力度,支持他们跨学科、跨领域开展前沿创新合作;三是积极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当好青年科技人才的服务管家。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龚维幂报告了科技新星计划设立实施30周年的有关情况并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考虑。市财政局二级巡视员李红娜、市人才局副局长于海蛟先后就科技新星计划实施绩效及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年来取得了卓越成效进行发言。科技新星计划的发起人之一裔幼静回顾了科技新星计划设立的背景和初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雷海潮,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闫傲霜,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北京枭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史晓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蒲志强等多位历年新星代表踊跃发言,回顾了科技新星计划对他们科研早期支持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并就青年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市科委原二级巡视员曾立坚等同志分别介绍了科技新星计划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多年服务新星的体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坛医院作为依托单位代表分别介绍了本单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情况。
注: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设立于1993年,是北京市人才培养体系中实施周期最长、在科技界具有最广泛影响和声誉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30年以来,该计划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不断与时俱进;坚持初心不改,始终聚焦支持35岁以下处于科研早期的青年人才,着重培养其主持科研的能力、矢志攻坚的担当和科学家精神。30年来,培养了2977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13人成长为院士,9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24人获得国家杰青优青基金;74人担任国际学术组织主席、国际学术期刊主编等重要职位,78人入选“高被引学者”;60人次获得重要国际奖项,1679人次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和创新工程等5万余项,被不同年代的新星亲切地称为科研路上的“第一桶金”、创新报国的“播种机”和登上大舞台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