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作者管兴华

导语

2023年,上海市科协与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联合举办了“上海市科技期刊优秀青年”选树活动。经过层层筛选,共有10名优秀青年编辑/编委脱颖而出。为了深入展示优秀青年编辑/编委的卓越风采,分享他们宝贵的成长经验,现特别推出专访栏目。通过访谈,我们将深入了解每一位优秀青年编辑/编委的成长历程、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希望这些分享能够为大家带来启示,激励更多的编辑/编委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为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期受访嘉宾为中国激光杂志社的何卓铭。

以下视频来源于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

问题:请简单介绍您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您是如何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

何卓铭:我是2011年光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应届加入中国激光杂志社从事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当时选择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其实没有什么使命、职业目标等等,就是刚巧杂志社来学校招聘,刚巧我去找工作碰上了,然后研究生期间发表过论文,知晓编辑这个职业经常会跟专家教授打交道,能认识很多朋友,且社会地位应该也不低,老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应该不吃亏,就这样,我来了。

问题:您在编辑职业中经历了哪些关键的发展阶段?

何卓铭:回顾到目前为止的编辑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应届毕业入职到2015年底。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对于学理工科出身的我来说,上手难度不大,但是想要做好就需要熟悉各学科方向以及积累专家资源,“幸好”在那个年代科技期刊并不如现在一样被人所重视,所以恰好有足够的时间供我学习与成长。在这个阶段,杂志社的期刊编辑岗位是稿件全流程负责制,也就是编辑处理稿件是从稿件策划、收稿、送审、退修到录用后期编校等一揽子管到底,这个工作模式也让我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期刊出版的全流程。

第二阶段:2016年到2018年10月22日。第一个重要时间节点2016年初,随着杂志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杂志社计划成立出版中心,即中文编辑部将拆分成2个部门,俗称前后期,前期负责稿件录用前的工作,后期负责稿件录用后的文字编校工作。书记找我谈话了,大体意思就是你也干了5年了,杂志社男的也不多,要不试试你吧,前后期你随便选一边和团队一起试试。就这样,我来到了前期从事科学编辑,任《光学学报》责任编辑兼中文编辑部副主任。这一年我30岁,30岁真是个坎啊,心态会发生变化。我发现年纪大了,游戏已经打不过年轻人,那游戏的快乐就没有了,工作中又被赋予“重任”,是时候来到人生这场游戏里面寻找快乐。专题策划、专题编辑审稿制度、网站、微信推文、邮件推送等,中文刊的学术质量把控体系和融媒体传播体系就是从这时和团队逐步完善起来(具体可以回顾上一次采访“何卓铭:思维比能力更重要,编辑工作是门‘大学问’”)。此外,在那个人生阶段我还在反思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做编辑我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也一直没有答案,所以后来就演变成了那我怎么样才能做好编辑,怎么样才能有竞争力(内心PS:快35岁了,会不会出现网络上的那种职场危机)?夜不能寐啊,上有老下有小的。横向对比社内,有很多一技之长的同事:美术编辑、IT工程师、英语666的英文编辑、文字功底强的文字编辑、懂传播的新媒体编辑,那我好像啥也不精呐。痛定思痛,既然我的岗位是科学编辑,那就从专业学科的学术知识着手,于是开始写光学科普:光学基础知识大讲堂,发表在科学网博客上,博文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倒逼着自己掌握了很多光学方面的知识,到现在还是非常感怀那段时间的付出,确实为自己打下了一定的学术功底。

第三阶段:2018年10月22日到2022年4月。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2018年10月22日,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举行,这场比赛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当我站在舞台中央,灯光打在脸上,现场隆重的压抑感扑面而来,那一刻的历练至今都让我觉得,就算跟再高级别的领导/院士打交道也不过尔尔。感谢那一刻,真的让人瞬间成长,推荐有兴趣的编辑朋友们去参与体会下。此后,明显感觉到,我已不再安逸地躲在领导的背后,慢慢开始站到台前了。也是结合工作的需要,无论是光学界还是期刊出版界,都越来越多地跟专家/编辑朋友们打交道。那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好,不能给领导丢脸。所以从各种工作交集中跟外界的朋友们加微信打交道,渐渐地,甚至被领导戏称“杂志社网红编辑”,因为大多数朋友都是微信交流,只知其名不识其我。

第四阶段:2022年4月至今。第三个重要时间节点:2022年4月,担任杂志社总经理助理兼中文期刊部部长,负责中文刊及杂志社学术活动。从这一刻,工作职责与内容有了一定的调整,包括中文期刊的日常运作,社内全年学术会议的推进,兼有杂志社的一些综合性事务,当然非常感谢领导的信任,于是高效地解决问题成为我日常工作的常态。另外,也要感谢杂志社团队同事们的付出与配合,我一直认为杂志社的团队非常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没有她们也不能顺利完成杂志社的各项业务。如果说这个阶段有什么感悟,那就是:在期刊工作原始创新与发展阶段,那就努力做一切有利于期刊发展的事情。当工作量足够饱和时,再考虑优化和挑选性价较高的工作内容。

问题:如何更游刃有余地跟专家打交道?

何卓铭:坚持不要脸。跟专家打交道就是这2点:坚持+“不要脸”。对于编辑这个职业,其实阶级跨越是比较厉害的,你看像咱们编辑,有些甚至连高级职称都没有,都需要跟杰青、校长、院士侃侃而谈,但凡我们脸皮薄一点,觉得地位不对等,那如何才能把咱们期刊推广出去。所以,需要自信,大胆地、“不要脸”地走出去,因为我们背后有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的期刊摆在那里,没准他学生时代第一篇文章就是发在咱们这个期刊上,天然地会对你高看一眼。另外一点,要学会坚持,比如跟大专家约稿,他很忙,虽然答应了但迟迟未交稿,我记得我当时坚持每周催一遍,催了2个月,催到他后来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感觉好像确实欠了我一样,稿件最终就真的写完投过来了。

当然,所谓跟专家打交道,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真诚是必杀技。提前做足功课,低调谦虚地请他帮期刊或者咱们做事,仅此而已。

问题:您个人在编辑工作中最自豪的成就是什么?

何卓铭:最自豪的成就有2点:第一,从工作而言,编辑工作与人为善,能够帮助到作者,帮助到专家,也能让期刊越来越好,就会很快乐;第二,从个人而言,能够得到外界(专家、同行、同事等)的认可,得到内心的自洽,情绪价值拉满。

问题:对于有志于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青年,您有哪些职业建议?

何卓铭:似乎好像我也还是青年,况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喜欢听什么建议,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建议。我只是觉得编辑这个行业,入行并不难,想要做好那还是要好好花点功夫,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然,无论是编校、学术策划、新媒体等,现在这个科技期刊融媒体时代还是非常多元化的,到处都可以成为亮点和你的名片。

问题:您如何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

何卓铭: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只能说尽力,不可能平衡。这里要真诚地感谢家里领导的无私奉献,俩儿子基本都是她在管。

问题:请分享一句对您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或格言?

何卓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并不觉得假大空,我一直认为咱们编辑工作做的事情就是在为往圣继绝学。人工作或者活着总归是要寻找一些生命的意义,无论是自我安慰或者自我认可,总归是需要说服下自己。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信仰,找到人生/工作这场游戏中的快乐!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第十届理事会遴选工作委员会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