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科研写作研究所,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GWwtxuZEf1pNiNb5Xzl1w
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137 篇原创文章
摘要在期刊论文编辑审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读者对于论文内容的第一印象和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概括出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从而帮助编辑更好地评估论文的质量和适合性。其次,它可以帮助编辑快速判断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从而评估其对特定领域的贡献度。此外,摘要还为编辑提供了评估论文结构、方法和结果的概述,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估论文的逻辑和准确性。在期刊编辑的论文审稿中,看完选题之后便要基于论文摘要内容对稿件做进一步筛选。因此,摘要首句的写作精彩与否,亦影响着论文的录用结果。不过,从大多论文摘要首句的写作内容来看都过于普通,缺少亮眼之处,要么直接阐述论文的研究意义,要么直接复述正文内容。而在C刊论文中,有不少摘要第1句写得既极具亮点,能够引发读者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下面总结了三种这方面的写作技巧,供大家写作时做参考。
一、开门见山,直面现实问题凸显研究价值
学术研究应具备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而在实践价值层面,便是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现实问题,以帮助学界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该问题所带来的挑战,防止其负面效应进一步扩散,造成更进一步的消极影响。而这也正契合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学术实践研究要求。因此,在摘要第1句将论文研究所聚焦的现实问题领域予以明确,便能让编审老师立刻得知此项研究的紧迫性,凸显论文的研究价值。例如,《挤压、失衡与弥合:“一老一小”家庭照料功能的演变及重塑》这一文章选题聚焦的是“家庭照料”。从现实角度而言,“一老一小”问题作为家庭的核心关切,主要基于家庭关系的维系与家庭结构的延展而实现家庭成员全生命周期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生育政策的调整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我国家庭结构、关系和功能也伴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转变而作出深刻的调整。基于此社会背景,“一老一小”的家庭照料问题不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而《挤压、失衡与弥合:“一老一小”家庭照料功能的演变及重塑》(《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8期)在摘要第1句(图1)便将此背景下衍生出的照料主体时间能力冲突、照料资源供需分配矛盾、照料关系性别与代际错位等现实问题予以一一指出,凸显了此项研究的现实意义与迫切性。
《从“技术-底线”到“整合-长效”:社区矫正风险防控的新趋向》(《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9期)这篇文章亦是如此。信息社会中,信息的生产、传播虽变得愈发便捷,但信息泛滥和有效信息缺失也给用户带来了信息筛选与使用转化的无力感。而此文摘要在第1句(图2)便直指这一现实问题——信息的高速增长衍生出了无处不在的信息焦虑。长此以往,人们将会在强大的焦虑环境下逐渐迷失,社会的信息生产也将陷入低质量增长的陷阱中。因此,对于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亦极具现实意义。
二、直言已有研究不足,引出论文的创新点
创新性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不可或缺。不管是从研究问题层面进行的创新,还是从研究方法层面进行的创新,都可作为学术论文创新的切入点。而高质量期刊更注重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因为只有具有独特、新颖和有创意的研究才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和认可。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展示新的实验证据或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学术论文更容易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研究者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因此,若是在摘要第1句便直言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阐明自身研究的创新之处,那么更容易促使编审老师有进一步阅读全文的欲望,从而提高论文初审、复审的通过概率。以《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2期)为例,对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的研究已有不少,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是从自我效能感、社区能力等角度。而该文作者将其所使用新的视角——“社会信任”,直接于摘要中点明,直言其研究与已研究的区别所在,凸显出其研究的创新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说创新点是以图3示例中的这种逻辑——“尚未发现从……进行研究”,来阐述自身研究创新点的话,那么在前言或独立成章的文献综述环节务必对这一观点有所论及,因为它直接影响论文创新点的成立与否。而非为了强说“创新”而编纂出存在空白研究。例如,在《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这篇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该作者便是先论证出了“社会信任”与“城市外来人口融入”存在关联性,接着以引用的形式证明了“以往对于社会信任与流动人口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图4),以使其论文的创新点得以成立。
三、巧用设问手法,引导读者跟随深入阅读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即,先提出一个设问句,紧接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够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同样的,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设问可以引起编审老师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论文内容的进一步关注。因此,在摘要第1句话以设问的形式开篇,既可以明确自己的研究动机和目标,突出自身的研究内容,也可以增加编审老师阅读论文的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以便于更全面和准确地评估论文的质量,从而提高我们的稿件进入下一流程的可能性。
以《小城市应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吗?——基于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及证据》(《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5期)为例,该文题目的主标题本身即是一个疑问句,而在摘要第1句中,则对这一疑问进行了扩写(图5):由体育赛事引出城市规模,继而聚焦于“经济成本收益”上,接着直接提出了他的研究问题,继而结合自身论文的研究结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观点。如此层层递进的逻辑更容易带着读者做一步步的深入思考,引导读者一句句地阅读下去。类似的还有《数字治理等同于清晰治理吗?——审视数字治理中的清晰与模糊》《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会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好感吗?》《省联社干预对农信机构信贷行为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省联社官网信息的文本分析与实证检验》等。
或许会有作者觉得,此类写法更适合实证研究。其实不然,思辨类研究论文也可使用此设问的形式来撰写摘要的第1句内容。以《扩张、驱逐与维权:媒体转型冲突中的三种博弈策略——以兽爷、咪蒙、呦呦鹿鸣争议事件为例》(《新闻大学》,2019年第6期)这篇论文的摘要为例(图6),摘要伊始,该文作者便提出“新闻专业主义退场了吗”的疑问,继而直接给出肯定的回答——没有。后面便直接对此回答做进一步阐释。
四、小结
当然,好的摘要还需好的文章内容做基础支撑。因此,在完善文章质量的基础上,我们更提倡以现实问题、创新点、设问手法等方式作为引领摘要内容的第一句,以提高期刊编审老师对我们文章做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兴趣。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主任)
欢迎转载,请联系后台开白